去年,美团王慧文的一个朋友圈引发热议。
他转发了上面这个模型,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并附上自己的解读:
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至于他能否爬上开悟之坡,就看个人造化了。
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称达克效应(D-K Effect)。
大意是说:
自我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认知偏差就越大,越容易自我膨胀(站在愚昧之巅);
反过来,自我认知水平越高的人,认知偏差就越小,越容易自我超越(走上开悟之坡)。
邓宁更一针见血地说:
如果你没有能力,你就不会知道自己没有能力。
整个人生,分为四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本质上,这4个阶段,是一个人心智模式,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
如何从愚昧之巅走到开悟之坡?有很多种方法,我们给出了一个全新心智模式成长模型。
所谓心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如何认知外部事物?如何思考,如何行动?
我们把人的一生分为7种心智模式,分别是吸收性心智、他律性心智、自我性心智、选择性心智、对标性心智、成长性心智和觉知性心智。
一、吸收性心智(0-6岁)
蒙台梭利是一位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开创了一个新品类“蒙氏幼儿园”。
蒙台梭利认为0-6岁的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其中,0-3岁是无意识,3-6岁渐渐开始有意识。
吸收性心智有几个特征:
一是儿童没有固有心智模式,他们用无意识进行学习和记忆,所以毫不费力;
二是儿童可以同时进行多任务活动,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和大人说话,一边玩游戏;
三是儿童的心智像海绵一样,不分好坏,言传的,身教的,不言之教的,全部吸收;
四是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事半功倍的能力爆发期)。
二、他律性心智(6-16岁)
进入小学以后,被学校和家长严格管理和督促(这是他律,不是自律),认真学习,进步飞快。
这一阶段是人生中智力水平进步最快,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新知识,创新思维非常活跃(每天的念头中,新念头占比非常高)。
三、自我性心智(16-26岁)
自我性心智时间长短,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一辈子都非常自我,也有人一辈子都谦虚好学。
12-16岁,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有点像刚刚学会骑自行车,又不能熟练掌握,经常发生事故一样,孩子在这一段特别叛逆。
一般,我们认为孩子16岁起,就具有相对的独立人格。
18岁上了大学离开父母视线以后,他律突然没了,自律还没有形成,自主意识极度膨胀。
直到恋爱、结婚、生子,需要牺牲自主空间,需要与他人达成妥协,他律的规则又逐渐上来了。
有的人一生都走不出自我性心智,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经常批判别人,主要健身运动就是网上抬杠(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给别人打分,总在看别人负面)。
也有的人非常善于发挥自我性心智,扬长避短,成为意志力和执行力超强的领导,往往能取得特别大的成就。
四、选择性心智(26-36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其实,这讲的是我们进入社会以后,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选择,从事业到家庭。
这些重大的选择,往往是在我们心智都不是太成熟时决定的,因此,需要运用到特别大的潜意识的力量,来克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这种潜意识的力量之强大,会让我们变成路径依赖。也就是选择性心智。
路径依赖,决定着我们有稳定的喜好和稳定的排斥。
选择性心智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一旦进入选择性心智,人生就进入了下降通道。于是,我们思维模式就逐渐固化了,进入了能力舒适区,走不出来。
五、对标性心智(36-46岁)
如果事业还算顺利,我们就算一辈子走不出来选择性心智,我们也感觉不到,依然幸福满满。
可是,如果40岁左右,事业忽然不顺了,突然发现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比比皆是,再加上经常收到信息:
别人家的孩子又怎么样进步了?别人家又怎么买房买车了?
于是,进入了对标性心智。有的人在比较中迷失了自我,自信坍塌,跌进绝望之谷。
凡事都有利弊,也有的人一下子心态就转变了,心也虚了,人也谦和了,空杯心态也出来了。
经常研究对标的长处,学以致用,就从绝望之谷逐渐爬出来了。
一个人最大的风险就是看不到任何风险。一个人一生高度,取决于能找到多少个对标?就是“用师者王,用友者霸”那种对标。
六、成长性心智(46-56岁)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
一个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40岁以后,一部分人性格温和了,把注意力从外部评价上,往回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表扬,也能自我燃烧。被别人误解,被恶意批评,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稳定。
一部分人找到自己的第二次生命,豁然开朗。原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于是,进入成长性心智。此时,我们已经错过了人生最佳学习阶段(6-16岁),而且,我们已经形成了大量固化思维和路径依赖。
成长,就是一系列的破壳而出,自我革新。破的就是固化思维、路径依赖、舒适区、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也叫破我执。
少数人会进入“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从而开启人生的第二高峰期。
七、觉知性心智(56岁以后)
一个人一旦进入成长性心智,就很容易进入觉知性心智。
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通常分为两种:一是靠感性来感知,二是靠理性来认知。
这两种方式,长期以来都受到选择性心智的主导,也就是始终我们要判断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
觉知性心智,有一种方法,叫正念。正念,就是不加评判地对当下的觉知。
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复归婴儿”么?这种心理状态,在我们一生中,只有在6岁前才有,那时叫吸收性心智。
觉知性心智,与吸收性心智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本质不同的。
尽管不判断对与错,并不意味着人就好坏不分了,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了知分别而不起分别心”。
我们与自我和解了,很多一直在纠结的“我执”与众多心结,在这一刻就打开了。
觉知性心智,对认知过程与认知策略,都加以觉察与监控。
生命,会呈现一种强大的旁观者效应。这个旁观者,正是来自于潜意识。6-16岁所拥有的那些超强记忆力,又恢复了。
觉知性心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能力大大增加了,还会出现狙击手效应。心流所带来的良好竞技状态经常出现。
在觉知性心智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无沾染,出入无碍。专注、通感、直指人心,乃至创新思维都大大激发了。
总之,这七种心智模式,是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中从巨婴走向大师的战略路线图。
吸收性心智和觉知性心智,都是“我执”比较弱的返朴归真。区别是:前者是一张白纸,后者是知世故而不起世故心。
自我性心智和选择性心智,都是“我执”比较强的自我实现。区别是:前者在建构自己的房子(思想体系),后者是房子不再保养和维修了。
他律性心智和成长性心智,都是一生中自我迭代最快的好时光。区别是:前者是他律,以学习知识为主,考试成绩是标准;后者是自律,以学习技能和思维为主,解决问题是标准。
对标性心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天使的一面,可以催人奋进;魔鬼的另一面,就是自信坍塌。
经常有人会问:为什么学习了大量的知识,懂了很多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是:知识是别人的,心智是自己的。只有觉知到心智模式,才是自我超越的起点。
关于作者:曹升 灰度认知社创始人。专注研究传统产业+互联网、认知商业化、领导力禅修。担任滴滴出行用户价值课程讲师、美团外卖CEO课程特约讲师、360产品经理训练营课程讲师、水滴产品学院特约讲师、知脉对标学院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北大创业营特约讲师、经济观察报特约研究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首席战略投资顾问、多家知名公司投资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