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亲戚拷问”,年轻人为何偏爱“已读乱回”?

春节假期刚过,“已读乱回”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器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小的时候……”这句话初看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也正因此,许多年轻人被问到“一把年纪怎么还没对象”等话题的时候,就拿上面这句“经典台词”回应,既规避了问题核心也不至于驳了亲戚面子,完美诠释了“句句有回应,实则句句没着落”。

该视频于去年10月在短视频平台爆火,有评论指出可能是医学领域“思维破裂”或语言中枢受损征兆。如今被化用为一种“已读乱回”的策略。“已读乱回”的梗最早出现于博主“渣渣辉”和他爷爷的对话中,博主用沙哑的嗓子向爷爷表示“我阳了,嗓子难受”,爷爷略带迷茫地表示“不懂什么是羊,什么是狗”,颇有一种“你说前门楼子,他回胯骨轴子”的喜感。

当然,这样的交流困境非常常见,大多源于祖孙生活环境的不同和信息获取的代沟。而许多年轻人主动用出“已读乱回”,则是看中了它似答非答、岔开话题的奥义,有一套自己的神奇逻辑,主打一个让对方措手不及、出乎意料。

济南日报发起的“您能理解年轻人‘已读乱回’吗?”调查问卷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春节期间“已读乱回”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追捧。逢年过节亲戚的“灵魂拷问”一般都直击要害,事业、婚恋、买房、买车等各类“严肃话题”都会被“提上议程”。平日里与同事、朋友间的社交边界被不自觉地打破,一些并不熟悉的亲戚对私生活的评头论足更加剧了无形的压力。不管这样的讨论是否真的“为了你好”,都让许多年轻人感到“被窥探”“被说教”。可以说,“已读乱回”采用了一种调和的方式,巧妙平衡了家庭关系中信息分享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

不可否认,“已读乱回”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敷衍”之意,会让人产生一种“失礼”“不被重视”的感觉。但是,相信被生活磨砺的年轻人大多很清楚适用场合和适用人群。在“对齐颗粒度”“打通底层逻辑”等“职场黑话”盛行的当下,日常工作生活中有太多公式化、程式化的沟通需要“精密拆解”,不断膨胀的沟通成本和沟通焦虑下是不断缩减的沟通欲望。而在相对轻松的家庭环境中,亲戚朋友无疑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一通快乐的“胡说八道”虽然无厘头又荒唐,但在过节氛围下却也显得有趣、有人情味,年轻人找到了一种自我表达与现实冲突的短暂平衡。更进一步说,家人团聚和暖心交流正是亲情的具象化表达。不妨多一些正面情绪价值的输出,少一些以关心为名的“打探隐私”,多一些沟通中的真诚与耐心,少一些对亲友的“刻板敌意”,让有益的社交连接血脉亲情,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文/和生(作者和生,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