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亟待协同解决

  目前,“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及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调动政、企、学、研等力量进行社会协同,仍然是解决垃圾分类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 “社会协同解决垃圾分类难题”专题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点击详细】

  研讨会上,各领域专家达成共识:在垃圾分类即将成为全社会“必答题”的当下,只有多元共治、社会协同,才是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的关键路径。

  资料图

   全民参与 不同社会主体需协同

  民众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而在当前所讨论的垃圾分类实践中,他们也正是最有效的参与者。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重在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企业、协会、公益机构、公众等等,都是垃圾分类的关键主体。一方面必须在政府层面上统筹协调、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全面推行;另一方面垃圾分类重在全民参与,人人动手,养成习惯,这也需要政策的舆论引导,耐心的深层教育和扎实的组织动员。

   全程管理 不同阶段处理需协同

  垃圾分类要真正实现整个社会的有序管理,就需要每个人在生活的源头、在各种生活场景下时刻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就是在扔垃圾的那个时刻开始就要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管理,在前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端处理垃圾时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今年7月,随着上海开始实施垃圾处理管理条例,网络上关于“你是什么垃圾”的热度持续攀升,前端如何进行分类掀起了一轮热潮。但与会专家强调,在垃圾分类的初期,不要人为地将具体分类复杂化,一是对民众的要求过高,二是不利于后端的处理。

  后端处理多是民众无法接触到的环节,在早期,由于垃圾分类没有广泛普及,设备及人员不够专业经常会导致前端分好后,后端再次混合处理。因此,在广泛宣传前端分类方法的同时,也要从前往后全链条、全系统的解决垃圾分类。

  而全产业链的发展,近期可从上游中游的投放和下游的处理着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结合服务区域的特点打通全产业链条,通过再生资源反哺为垃圾分类服务;到了中期,全产业链条可以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将内涵扩大到产品的消费环节;从远期来看,则可以按照生产责任制延伸的原则,将内涵进一步扩大到产品和包装和销售环节,一方面倡导绿色生产,另一方面制定垃圾税费制度,从而保证不同处理阶段的协同。

   全网推广 不同传播方式需协同

  网络公益已经逐渐走入大众用户的视野,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会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可以借鉴目前公益活动在网络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小视频、漫画、微博话题等不同的传播方式,高效提高协同的速度和效率。

                    [ 责编:钟蕾蕾 ]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